作者:Tan Lin,Qingshuang Hou

近年来,AI眼镜正从科幻设想走进现实。戴上一副普通外观的眼镜,不仅能实现外语实时翻译,翻译结果直接显示在镜片上,还能拍照、录视频、导航等功能一应俱全。这样的场景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也让AI眼镜成为厂商们争夺的新战场。

然而,这股热潮并非一帆风顺。早在2012年,Google Glass作为“登月计划”横空出世,却因价格高昂和功能有限惨遭市场冷遇,最终在2015年暂停销售。十余年后,AI眼镜市场再度升温,但是否能突破技术和需求的双重瓶颈,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从谷歌到Meta:AI眼镜的起伏与再起

AI眼镜的复兴之路始于Meta。2023年,Meta与雷朋合作推出第二代智能眼镜Ray-Ban Meta,并在2024年加入AI功能。这一升级迅速推动销量,截至2024年5月,全球销量突破100万副,相较初代产品30万副的销售成绩堪称飞跃。国金证券预计,2024年Meta眼镜销量或达200万副,未来AI功能覆盖更多地区后销量有望突破600万副。

这一成功引发全球厂商跟风。百度、Rokid、小米、华为、腾讯等国内外企业争相进入这一领域。百度在2024年11月推出搭载中文大模型的“小度AI眼镜”,并计划于2025年上市;Rokid与暴龙眼镜合作发布的Rokid Glasses也将于2025年推出。小米则计划推出对标Meta的高性能AI眼镜。这一市场呈现百花齐放之势,俨然掀起了一场“百镜大战”。

功能同质化成最大瓶颈

尽管AI眼镜市场热闹非凡,但现阶段产品功能仍显同质化。各大厂商的AI眼镜都围绕语音交互、摄像头和AR显示展开,核心功能集中在翻译、导航、拍照和语音通话等方面,与Meta眼镜相差无几。

此外,AI眼镜的用户体验仍有改进空间。例如,产品的续航能力有限,难以支持长时间使用;语音识别在嘈杂环境中的表现欠佳;复杂任务处理能力不足,难以完全脱离手机等设备。这些问题不仅限制了AI眼镜的使用场景,也让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受到抑制。

高昂售价能否撬动C端市场?

根据IDC数据,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同比增长200%以上,预计到2029年年销量将达到5500万副,市场规模超千亿元。然而,高昂的售价仍是AI眼镜普及的最大阻碍。当前国内AI眼镜售价多在2000至3000元之间,尽管相比Google Glass的1500美元价格已有下降,但对于许多消费者来说仍然不够亲民。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上也不乏用户希望“华强北”推出低价替代品的呼声。然而,目前的“华强北”产品大多为简化版智能眼镜,功能局限于通话和听歌,与真正搭载AI技术的产品相去甚远。这也从侧面印证了AI眼镜虽然在行业内受到热捧,但在消费市场的接受度还有待观察。

AI眼镜能否成为科技潮流新宠?

电影《复仇者联盟3》中,钢铁侠的智能眼镜不仅是工具,更是高效的智能助手,这种科幻般的场景成为人们对AI眼镜的终极想象。然而,要满足这样的期待,当前AI眼镜还需在技术、价格和用户体验上实现全面突破。

未来,AI眼镜能否成为科技潮流新宠,还是仅仅成为另一件“吃灰神器”,将取决于市场是否能够真正解决消费者需求。只有当AI眼镜具备独特价值,融入日常生活,它才可能摆脱华而不实的标签,迎来属于它的真正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