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正如地摊经济一夜之间席卷神州大地,于6月1日印发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一出台,便引起了圈内人士的无限猜想。


文/克拉奇

出品/米林财经




  •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方面:加强区块链技术在知识产权交易、存证等方面应用,探索适合自由贸易港发展的新模式。

  • 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聚焦平台载体,提升产业能级,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贸易等为重点发展信息产业。

  • 社会治理方面:鼓励区块链等技术集成应用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自由贸易港治理体系。

  •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作用,通过政务服务等平台建设规范政府服务标准、实现政务流程再造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 深化产业对外开放方面:建设海南国家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基地。

  • 实现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方面:积极参与跨境数据流动国际规则制定,建立数据确权、数据交易、数据安全和区块链金融的标准和规则。


    细心的朋友不难发现,在该方案中,比起被单独提及两次的“人工智能”和被提及3次的“大数据”,“区块链”三个字被提及6次,其中有4次作为独立技术名词出现。同一个技术名词在如此重要的政府文件中高频地被使用,足以体现国家对该技术的重视程度,而被政策拥抱的海南将成为下一个深圳、下一个上海的呼声也水涨船高,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一个新的城市奇迹即将诞生?而在市场大环境持续萧条的情况下,躁动不安的区块链后浪们,是否真的愿意踏上前往天涯海角之路?


  米林财经认为,这一切都需要打几个大大的问号。


2.jpg


 01 

海南区块链就业机会对口吗?


     通过上述方案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在区块链应用的领域方面的规划已经较为清晰,主要发力点在社会服务和政府管理相关领域,显然,无论是知识产权确权,还是现代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都与金融方面的应用没有太直接的关联性。甚至,此次方案中关于短期内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只字未提。换句话说,大量的北上广深杭的区块链从业者如今都或多或少地在尝试诸如供应链金融、数字货币交易等金融相关的区块链工作,民营企业想要在区块链行业站稳脚跟,大概率都会参与金融业务,这与本次方案的着力点有着天然的矛盾,因此这些民营公司的年轻人并不一定适合海南的工作,或者说,大部分人不太符合岗位的要求。而对于已经在国企或者央企工作、有一定社会服务和政府管理方面工作经验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最初选择了稳定,遥远的海南于他们而言,或许只是度假的圣地。


     因此,海南给后浪们的工作机会并没有看起来那样诱人,或许踏上海南的土地,也只是看了看风景,求职式旅行大体如此。


 02 

海南真的接受币圈吗?


     其实在6.1方案发布之前,海南在支持区块链技术发展方面已经备受瞩目,在此之前推出的《海南省关于加快区块链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也确实提到了支持龙头企业探索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建设,但龙头毕竟是龙头,传统意义上的“币圈”玩法和政策倾斜之后的行业玩法之间确实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打着“区块链”幌子招摇撞骗的公司想要在海南得到相应的政策扶持,并非易事。近期,国家打击金融诈骗的力度有增无减,想要钻政策的空子,除非有登天的本领。


     国家对于区块链技术的支持有目共睹,但面对漫天飞舞的token,唯有零容忍,方能走正道。


3.jpg


 03 

年轻人,你愿意留在海南吗?


     如今,海南成为下一个上海、深圳、香港的传言已经在坊间发酵,撇开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特殊红利、高校质量等因素不谈,我们先来对比几组数据,2019年海南人均GDP是上海的三分之一,深圳的四分之一,56507这个数字甚至还没有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或许这个数字还不够惊人,那么,海南的工业增加值只有500多亿,是深圳的1/16,换句话说,深圳一个南山区的工业增加值要比整个海南省还要多。金融方面,对比一下上海,2019年上海的口岸进出口的货物总额超过84000亿元,相当于93个海南。整个海南省仍有4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这样的海南,真的会在短时间内成为下一个上海,下一个深圳吗?而在一线城市灯红酒绿之下蹦迪的后浪们,真的会在海南一直工作下去吗?

 

      的确,政策的扶持对于产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欣慰地看到海南在拥抱新技术方面的努力,也期待自由贸易港在不久的将来能够迸发出惊人的活力,而对于此时此刻的后浪们而言,到底是继续在一线城市拿着矿机摆地摊,还是远赴天涯海角,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也是时代的选择。